廚房里的調(diào)味料,原來是化濕和胃的好中藥
白豆蔻大家一定不陌生,尤其對于愛吃燉肉或咖喱的人來說,白豆蔻是必不可少的調(diào)料。都說生活處處有中醫(yī),這種常見的調(diào)料其實也是隱藏于廚房的良藥,在臨床上可以治療多種疾病。今天,小編就和大家盤點一下這味香辛料的眾多治病功用。
本品又名多骨、殼蔻、白蔻、蔻米。為姜科植物白豆蔻的果實(用時去果殼)。主產(chǎn)于泰國、越南等地。其味辛,性溫。歸脾、胃經(jīng)。具有化濕行氣,溫中止嘔之功效。主治胸脘痞滿,食欲不振,嘔吐,濕溫初起。用法為內(nèi)服,煎湯(不宜久前),1.5~6g,或入丸、散。
使用注意:陰虛血燥而無寒濕者忌服。

白豆蔻 來源:《中藥飲片圖鑒》
配 伍 應 用
(1)配砂仁,治氣滯濕阻,胸悶腹?jié)M,嘔吐泄瀉。
(2)配陳皮,治脾胃虛弱,濕濁郁滯的胸腹?jié)M悶,泛惡納呆,吐瀉等癥。
(3)配半夏,治濕阻中焦的嘔吐。
(4)配杏仁,治胸脅滿悶,濕痰壅盛。
(5)配厚樸,治脾胃氣滯,寒濕脹滿者。
(6)配藿香,治氣滯濕郁或寒濕內(nèi)停的嘔吐,胃脘滿悶,不思飲食等癥。
(7)配黃連,治濕熱阻于中焦的脘腹脹悶,納差,胃痛,惡心嘔吐等癥。
(8)配藿香、丁香,治寒濕嘔吐。

白豆蔻(表面)來源:《中藥飲片圖鑒》
(9)配厚樸、陳皮,治胃脘脹滿。
(10)配陳皮、半夏,治寒濕嘔吐。
(11)配砂仁、甘草,治小兒胃寒吐乳。
(12)配藿香、半夏、陳皮,治胸腹?jié)M悶,反胃嘔吐。
(13)配薏苡仁、茯苓、通草,治胸悶不饑,舌苔濁膩。
(14)配黃芩、黃連、滑石,治濕溫或濕熱所致的倦怠,身疼,發(fā)熱,不思飲食,小便黃等癥。
(15)配陳皮、生麥芽、香稻芽,治食欲不振。
(16)配砂仁、丁香、生姜,治脾胃虛寒,氣逆反胃,惡心嘔吐,胸腹脹悶等癥。
(17)配厚樸、陳皮、蒼術(shù),治濕阻脾胃所致的胸脘痞滿,濕溫病,胸悶不饑,舌苔濁膩等癥。
(18)配滑石、薏苡仁、通草,治濕溫病初起,濕邪偏重者;熱邪偏盛者配黃芩、滑石、通草。
(19)配藿香、陳皮、生姜,治急性胃炎。
(20)配黨參、半夏、生姜,治脾胃虛寒。
(21)配人參或黨參、白術(shù)、干姜、炙甘草、丁香,水煎,治脾胃虛寒,嘔惡反胃者。
(22)配生薏苡仁、杏仁、厚樸、通草,治濕溫病初起時頭重胸悶,體倦,小便短赤,大便溏泄,舌苔白膩。
(23)配佩蘭、藿香、半夏、厚樸,治脾胃濕熱,胸脘脹悶,食少惡心嘔吐,泄瀉等。

白豆蔻(種子)來源:《中藥飲片圖鑒》
配 方 選 例
(1)豆蔻湯:治虛勞,不思飲食,中滿痞塞,大便或秘或泄。
白豆蔻(去皮)、白術(shù)(砂炒)、陳皮(去白)、人參各30g,干姜(炮)、甘草(炙)、丁香各15g,檳榔(銼)2枚,厚樸(去粗皮,姜汁制)60g。
上?咀,每服9g,水1盞,生姜3片,棗2枚,擘破同煎至7分,去渣,不拘時溫服。(《奇效良方》)
(2)白豆蔻丸:治霍亂后脾胃尚虛,谷氣未實,津液內(nèi)燥,睡臥不安。
白豆蔻(去皮)、陳橘皮(去白)、草豆蔻(去皮)、厚樸(去粗皮,姜汁炙)、官桂(去粗皮)、干木瓜、白術(shù)(炒)、半夏(湯泡7次,去滑)、人參各60g,高良姜(炒)、縮砂仁(去皮)、陳曲(炒)、麥蘗(炒)、白茯苓、干姜(炮)、木香、桃仁(去皮尖,雙仁,炒)、甘草(炙)各120g。
上為細末,煉蜜和丸,如梧桐子大,每服30~40丸,空腹用米飲送下。(《奇效良方》)
(3)木香調(diào)氣散:治七情內(nèi)傷,氣逆為病,痰潮昏塞,牙關(guān)緊急,與中風相似,但身冷,脈沉應氣口,經(jīng)灌服蘇合香丸醒后,無痰體實者,及寒濕氣滯,脘脹腹痛等癥。
白豆蔻、丁香、檀香、木香各60g,藿香、炙甘草各240g,砂仁120g。
為細末,每服6g,加鹽少許,沸湯點服。(《醫(yī)宗必讀》)
(4)太倉丸:治脾胃虛弱,不進飲食,及反胃嘔吐。
白豆蔻、砂仁各60g,丁香30g,陳倉米(土炒)1升。
為細末,姜汁為丸,梧桐子大,每服60~70丸,生姜煎湯送下。(《證治準繩女科》)
(5)加減仁香湯:治脘悶腹脹,飲食停滯。
白蔻仁、砂仁、藿香、木香各6g,枳殼9g,陳皮、厚樸各6g,澤瀉15g,赤茯苓12g。
水煎,每日1劑,日服2次。(時逸人方)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