江南那些好吃的面條,據(jù)說與無錫早期面粉產(chǎn)業(yè)發(fā)達有關
從小至今喜歡吃面條,朋友說我,前世肯定是個北方人。北方人以面為主食,南方人以米為主食,這是通常的看法。
江南是有許多好吃的面條的。在無錫吃過鱔絲面,在蘇州吃過燜肉面,在昆山吃過奧灶面,在太倉吃過雙鳳羊肉面,在南京吃過小煮面,在鎮(zhèn)江吃過鍋蓋面,在揚州吃過干拌面——泰州也是以干拌面著稱,揚泰二市很多地方相似,在常州吃過銀絲面,在杭州吃過片兒川,在上海則吃過咸菜肉絲面、黃魚面和鴨湯面。一個地方有一個地方的好面,好滋味,好感覺,令人慢慢懷想,想著,想著,就又想去吃了。

想著想著,就又要去吃那碗面了
如今有了網(wǎng)絡,到各地去出差,旅游,想吃一碗好面,只需要拿出手機,搜索移動互聯(lián)網(wǎng),百度一下,微信一下,大眾點評或者美團一下,就能馬上找到無數(shù)種推薦的好味道面條??纯磥碜猿钥蛡兊狞c評,你就知道該吃哪一碗了。
記得有一次去鎮(zhèn)江,白天談事,中午對方請客吃火鍋,鼎鼎大名的九鼎軒脆毛肚火鍋,吃了三盆脆毛肚,還有不少牛肉、羊肉、蝦滑、豬腦、牛蛙、豆腐、素菜之類,晚上就不想再吃了。誰知道九、十點鐘了,肚子喊餓。出了酒店去找吃的,居然就找到了鎮(zhèn)江曾經(jīng)著名的大西路,這條路已經(jīng)老態(tài)不堪,冷落凋敝了。著名的宴春樓早已打烊,走了一圈,終于找到一家賣鍋蓋面的夫妻老婆店。夫妻倆正坐著沒事,等客上門。進去要了一碗鍋蓋面,老板說,澆頭最好要肉絲,這是最正宗的。我要了肉絲鍋蓋面,加了一份肴肉,鎮(zhèn)江肴肉是名點,不點就等于沒吃過味道。果然,這碗鍋蓋面味道好極了。后來再去鎮(zhèn)江,在別的店里吃了,卻總覺得味道差了點。

鍋蓋面的面條特別韌性好
鎮(zhèn)江鍋蓋面的特點,是面條有勁道,韌性好,湯味比較濃重,咸而鮮,給舌尖以深刻刺激,比蘇州無錫一帶的面條口味略重一些。如果追尋淵源,這鍋蓋面一定是從北方的源頭傳來,因為古代鎮(zhèn)江地處交通樞紐,南來北往的人們帶來并創(chuàng)制了鍋蓋面。
蘇州的燜肉面是許多人的心愛。我的一位媒體朋友,每次去面館,必點燜肉面,而且極有吃法技巧。他說,燜肉端上來,要迅速放入面湯捂一會兒,但時間不能太長,要控制得當,否則,燜肉捂得太懶就會失去口感。在他指導下,我也慢慢喜歡吃這一碗燜肉面了。記得有一次去一家吃過的蘇式面館,照例叫一份燜肉面,卻被告知沒有,今天燒燜肉的大師傅家中有事請假,燜肉沒有供應。很郁悶,改叫一碗三蝦面,挺好,鮮!但價格貴,78元。所謂三蝦是蝦仁、蝦籽和蝦腦,只有夏至前后才值得一吃,這時的蝦仁肥美而嫩;蝦籽飽滿而鮮;蝦腦硬實而香。也算是高價嘗新吧。老板說,這不算貴,待秋日蟹肥時,蟹黃面會賣到一二百元一碗。還有面館創(chuàng)新用澳洲龍蝦做澆頭,賣一千多元一碗。

蘇州燜肉面
哦,也就是蘇州人會享受吧。老蘇州人說起那種蘇式生活津津樂道:喝茶,吃面,聽評彈,既悠閑,又享受。古老的蘇州就是一個享樂型的城市??!名不虛傳。所以,蘇式面也成了這個城市的品牌。
有一段時間經(jīng)常去上海,也就經(jīng)常去吃上海的面條了。上海好吃的面條總是藏在巷子里的,那些狹小而簡陋的小巷面館,咸菜肉絲面,黃魚面,做得真是好吃。咸菜本是江南一帶民間的家傳,每年秋天,幾乎家家戶戶會買上一大堆雪里蕻,洗凈,晾曬,切細,揉入鹽,塞進甕頭里腌起來,到了冬天,就可以吃到鮮美的咸菜了。上海人把這咸菜與肉絲炒了,作為面澆頭,增加了面湯的鮮味。而黃魚面,似乎是來自寧波一帶的做法,黃魚本來就很鮮美,用黃魚湯做面湯,黃魚做澆頭,這就比蘇北一帶流行的魚湯面味道更濃了。

爆魚面
奧灶面要吃昆山的才正宗。據(jù)說,奧灶面是乾隆皇帝下江南時某位餐飲老板的一次偶然創(chuàng)新。那次,皇帝的龍船在江南運河里行駛,忽然就覺得肚子餓了,急忙??可习?,欲找一家飯館用膳。太監(jiān)找到一家小飯館,卻已經(jīng)過了飯點,找不出什么食材了。老板靈機一動,用余下的爆魚、鴨肉、以及魚湯肉湯鴨湯合成,下了一鍋面條。饑腸轆轆的皇帝迫不及待地狼吞虎咽,連說好吃好吃。吃完了問老板,你這是什么面?老板的反應是,這差不多就是剩菜殘羹下的面了,就說,奧灶面,奧灶面。乾隆一聽,哈哈大笑,說:好個奧灶面,面有奧妙,灶有奧妙,奧灶面,好!但是,昆山人有新解,他們說,昆山方言“鏖糟”,就是骯臟的意思,最早創(chuàng)制出這種面條的店家既小又臟,所以人稱“鏖糟面”,后來變成了奧灶面。

鱔魚面
正宗的奧灶面,需用青魚和鴨子熬湯,爆魚和鹵鴨做成澆頭,選料講究,味美鮮醇,肥而不膩,令人難忘。奇怪的是,奧灶面館很難走出蘇州,它好像無法如重慶小面一樣走向廣闊的市場,連進入附近的無錫常州都有困難。當然,這說的是路邊小店,在城市的大酒店里,奧灶面還是經(jīng)常作為小點出現(xiàn)宴席的菜單里。
無錫拱北樓是一家歷史悠久的面館,有史可查是開在咸豐年間,本來是在北塘沿河,那是十九世紀后期無錫的商業(yè)金融區(qū),南來北往的客商,使拱北樓生意非?;鸨瑩?jù)說,那個被小白菜牽連吃官司的楊乃武出獄后路過無錫,曾經(jīng)對拱北樓的面條和小籠包贊不絕口。拱北樓后來毀于日軍戰(zhàn)火,搬到崇安寺后生意依然火爆。但眼下已經(jīng)漸顯沒落之相了,最近省里評了個省級老字號給它,不知能否激發(fā)它的活力?

蟹黃面蟹粉
無錫好吃的面館太多,而且都藏在邊邊角角,小巷深處。因為無錫人不僅會吃,會調味,還因為無錫是中國現(xiàn)代面粉工業(yè)的發(fā)祥地。江南好吃的面條與中原和西北不一樣,那兒的拉面、燴面,搟面,都是手工成分為主,而江南的面條從清末民初以來,就陸續(xù)過度以機器壓面為主,杭州的所謂片兒川,也是用了機制面而不是手搟面。鎮(zhèn)江鍋蓋與一般面條的不同,是因為它壓得比較實在。常州銀絲面雖然細如絲卻不會煮爛,也要依靠機器的軋制。蘇州最早的面粉工廠,是民國初年無錫人去開辦的,對于蘇式面的形成和發(fā)展,具有直接的推動力。
無錫榮氏兄弟在1902年開出了第一家機器面粉廠,獲得了中國第一個商標兵船牌面粉。1912年在上海創(chuàng)辦福新面粉廠,至1922年,榮氏家族擁有面粉廠12家,產(chǎn)量占國產(chǎn)面粉的三分之一左右??箲?zhàn)爆發(fā)之前,榮氏面粉企業(yè)的日生產(chǎn)量達到10萬包,成為中國面粉大王。在南方,沿著長江把面粉賣到南京,賣到武漢,賣到重慶??箲?zhàn)期間,則把面粉廠辦到了重慶。吳歌認為,如今武漢人愛吃面,以熱干面著稱;重慶人愛吃小面,以重慶小面行走天下;鎮(zhèn)江人愛吃面,鍋蓋面也紛紛開到了江南城鄉(xiāng)。而無錫早期發(fā)達的面粉產(chǎn)業(yè),顯然對這些地方面條的盛行是做出過推動作用的。

面筋蘑菇素面
也正因為如此,如果人們在無錫叫上一碗好吃的面條,細細品味,一定會發(fā)現(xiàn)無錫的面條非常好,即便排除了面湯和澆頭,面條的制造質量非同一般,與周邊城鄉(xiāng)都有些微區(qū)別。
有位無錫人自稱20年吃遍當?shù)?800家面館,然后推出了10碗最好吃的面。然后有人說不止,起碼有26家好吃的面館。無論怎么說,總會看得見里面有這幾家:樓上樓面館,寬德興面館,陸振興面館,老西門面館,大榮世家面館,卜巖面館,蘇面匠面館,臺港小鎮(zhèn)面館,鴻福盛面館,奧灶面面館,美華樓面館,清三面館,老輕院面館,廣福寺素面館……
不信?可以試試哦。

咸菜肉絲面是最樸實動人的
來源:吳歌百家談
聲明:轉載此文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探尋無錫本土歷史、文化,反映社會新面貌,弘揚愛國愛家鄉(xiāng)精神,并不代表本號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如涉及作品內容、版權和其它問題,請在30日內通過私信與本號聯(lián)系,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!再次向圖、文作者表示敬意與感謝!
